青海省电力设计院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 | ||
|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中学习第2次内容: 1.内容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2.内容二: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3.内容三: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运筹。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系统把握、勇于实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建议》突出的特点和亮点就是通篇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正如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坚持“五大发展”是发展的新理念 《建议》中讲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就是指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新飞跃。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五大发展”就是发展的新理念。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提出了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到四个方面即“四个推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绿色发展贯彻到六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议》对坚持开放发展作了五个方面的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议》提出要把坚持共享发展落实到七个方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发展新理念的首要和引领地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仅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创新”一词就出现27次。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有创新就有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2014年10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外界尤其是世界各国观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治国理政的一个“窗口”,迄今己发行500多万册。《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在这本书中就有许多重要论述。在全书共十八章中,比如关于创新发展,第四章中就有“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的论述。又比如关于绿色发展,第八章中就有“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论述。还比如关于共享发展,第七章中就有“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论述等。因此,通过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新常态是我国发展的新思想 《建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这段重要论述既指出了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又指出了我们针对这些新变化提出了新常态的思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明确的论述:“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首先是经济范畴,可以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这三大特点加以概括。这些特点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里经济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社会并最终决定其它领域的状况。因而还要从经济社会范畴上来理解新常态。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也就是《建议》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先承认它,才能有效地应对它。新常态说到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特征变化的必然反映。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常态是关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我们要努力做到《建议》指出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新常态等同于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有的观点把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内需回落、传统企业利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当作新常态,这显然是不对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在我们未完成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下主动调低发展速度后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推动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产生的矛盾。这些正是新常态下我们推动发展所要解决的。二是把新常态当做“筐”,与此无关的内容都往里装。这种倾向若不加以克服,也是不利于我们做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列宁曾深刻指出:真理只要再向前跨出一步,那怕是小小一步,就会成为谬误。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了当前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因此,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正如《建议》指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的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这就是说在这个新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新战略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新战略中的“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因此“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总抓手。《建议》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论述“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时,都指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新战略这个重要思想。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新战略,其实质和关键在于“全面”。联系再过5年我们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十三五”时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我们必须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 经济管理学上有个“木桶理论”,又称“短板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因此,不补齐短板就达不到更高水平。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可以看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可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此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还有,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对我国经济体量己居世界第二位的状况而言,又是一个突出短板。因此,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更加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思想和意志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要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化为搞建设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素质本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发展见效的思路举措,指导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4.内容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 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 “四个全面”战略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提出并推进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探索,形成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为我们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 “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体现了我们对治国理政的新的思考和探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治国理政方略。 ■ 治国理政的水平高低、成败标准,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上,体现在是否能够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大家都很关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提出来的,意义在哪里?最近,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是我们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个关键词。 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经过几代人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我们已经完全有条件把实践中的探索和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在整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战略谋划。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战略思维,他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他强调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就是抓住突出问题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实现战略突破,并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的生动体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实现这个总任务的关键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因此,抓住了这四个全面,就抓住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就有可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整体利益产生乘数效应,从而带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新的战略突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也都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在把握全局中整体推进的。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整体性目标,是在紧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础上总体推进的。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是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比如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就是着眼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比如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统筹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中部署和推进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 每一个“全面”都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四个全面”合在一起,协调推进,就是从整体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提出并推进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的。“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揭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习近平同志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论述都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回答,是对人民群众期待和社会关切的回应。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强调不以GDP论英雄;强调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加强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的形势作出的新判断新概括新认识,对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等问题作出的回答和提出的应对之策。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强调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出实施“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等等。这些就是对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什么样的方向、重点在哪里、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要采取怎样更稳妥有效的方法、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把握机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问题的回答和作出的部署。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呼声和社会关切,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四风”;强调讲纪律、守规矩,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要把党规党纪挺在前面;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强调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提出好干部的标准和领导干部“三严三实”的要求;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关键点、目标任务作出深入阐述,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这些重要论述看,每一个“全面”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要求、工作部署,既有对事业全局的总体把握和规律性认识,更有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探索,形成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为我们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方略。“治国理政”这个概念特别引人关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存在一个治理问题。对当代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得到坚持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能不能解决好,最终也要体现到我们治国理政的水平能不能提高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总结历史经验,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对治国理政作出了新的探索。 治国理政的水平高低、成败标准,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上,体现在是否能够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首要位置,强调所有奋斗都要聚集于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先进的执政理念。 治国理政的理想状态就是使一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使这种活力有序释放。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立规矩,守规矩,讲规矩,让法律作为最大的规矩来调节和规范社会行为,使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在一破一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理政的崭新思路。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从历史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就集中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也是中国在治国理政方面最鲜明的特色和最大的优势。 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如何在一个国家治国理政,始终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没有得到很好破解的重大课题。能否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创造,有所突破,是当今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新的严峻课题。“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体现了我们对治国理政的新的思考和探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治国理政方略。这一治国理政方略,吸收继承了人类文明的成果,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考虑,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五位一体 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是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概括表述。 在习近平总书记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五位一体”及其全称总共提到超过30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它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明确了努力的领域和方向。 “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于党的十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从十六大报告里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报告中的“五位一体”,中国发展的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让“五位一体”的内涵更加丰富、全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就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布局的安排,为的就是规划蓝图,实现总目标。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梦想的概括。而这些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在世界各地访问时,习近平同样多次提及“五位一体”对中国人民实现奋斗目标的意义。2013年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以及201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习近平都提及中国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他强调,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 总布局能否带来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具体的实践。 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2015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一年。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进步。”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并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反腐败工作不断推进;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出台,环保部对有严重污染的城市市长进行约谈,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加大、生态环境改善的态势正显现。 推进“四个全面” 实现“五位一体” “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治国理政全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谋划未来,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方向,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各方面的宏伟目标任务,迫切需要总的方略、抓手。几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接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告“全面从严治党”,一个重大战略布局有条不紊铺展开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方面都突出强调“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覆盖的人群、地域、领域都是全面的,是没有“掉队者”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体现在坚持系统思维,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耦合性,进行统筹配合;全面依法治国,体现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在治标和治本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提出一系列严格管理干部、完善制度法规的全方位、高标准管党治党举措。“四个全面”之间又有机联系、相互贯通,以全面小康凝聚力量,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依法治国规范秩序,以党的建设提供保证。四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战略统筹,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更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同以往的形势。我们既要解决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要解决好自身发展的特有问题,更要处理好国内外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的严峻挑战。新的5年,前景光明灿烂,征程充满挑战,任务相当艰巨。无论认识、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还是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大变动中更好地与世界合作、更好地发展自己,都需要我们坚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快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