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高原!青海院助力藏东南至粤港澳特高压配套工程取得阶段性突破

发布日期:2025-05-19 信息来源:青海院 作者:祝克良、李宗洋、谢文睿 字号:[ ]

近日,青海院圆满完成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特高压直流送端配套500kV送出工程可研路径外业勘察工作。该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也是优化国家能源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承载着促进藏东南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的历史使命,更肩负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升级、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时代重任,对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东西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具有深远意义。此次踏勘工作,是青海院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电建集团“水、能、城、数”核心业务布局的有力举措。

高原踏勘,攻坚克难展雄姿      

此次踏勘区域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境内,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达4600米,形成 "垂直气候带" 与 "地质灾害链" 叠加的极端环境,面临 “三高三险”(高海拔、高烈度地震带、高寒气候,以及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地质灾害)的极端挑战。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严峻挑战,工程组成员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展开了顽强的较量。高原缺氧,呼吸困难,每走一步都如同负重前行;道路崎岖,车辆难以通行,他们便徒步翻山越岭;气候多变,风雨雪交加,但他们从未退缩;山高坡陡,危险重重,他们依然坚定地深入左贡县的崇山峻岭和无人区,对线路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选择工作。

在艰苦的环境中,工程组借助先进的无人机测绘技术、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如同给大地做了一次高精度的“CT扫描”,面对地形复杂的重点交跨区域,工程组人员操控无人机以 120 米航高、200 米带宽开展仿地飞行作业,通过 RTK 厘米级定位技术与双云台相机系统,对重点交跨、拥挤走廊、高山密林等关键交叉点进行倾斜摄影与正射影像采集。无人机单次飞行可覆盖约 0.24 平方公里区域,获取地面分辨率达 2 厘米的高清影像数据,同步生成的点云数据密度高达每平方米 500 点,精准捕捉输电线路走廊内树木高度、线路走廊等关键信息,不仅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更是为进一步提高设计深度提供了有力保障。踏勘过程中,他们不仅克服了自然环境的挑战,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电力精神,为青海院的光辉旗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沟通协调,凝聚合力绘蓝图

在踏勘过程中,工程组成员积极与当地政府、电力部门和居民进行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扬“接地气”的工作作风。他们主动对接昌都市及左贡县各级政府,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多次协调会,详细汇报了工程的重要意义、建设规模和预期效益,争取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工程组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路径踏勘期间对沿线约30户邻近居民进行逐户走访,详细解释工程的建设意义、深入了解群众对线路走向、电磁防护、施工方案等关切问题,耐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充分记录并分类整理合理化建议,为后续优化线路设计方案、完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民族团结,铸就高原新丰碑

在左贡县这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上,工程组成员充分展现了青海院在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为。他们踏勘过程中,尊重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深度融入当地社会,与藏族群众共同绘制“发展同心圆”,以真诚的态度与各族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详细解释工程建设的意义和政策,积极回应他们的关切,有效消除了因工程可能带来的误解和隔阂。

同时,工程组还特别注重对沿线文物古迹调查和评估。他们借助专业的测绘设备和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沿线的重要文物古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确保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

青海院长期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地区工作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和设计风格。在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的过程中,青海院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积极践行国家能源战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积极力量。此次踏勘的圆满完成,不仅是青海院服务集团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青海院在高原镌刻的又一座“绿色丰碑”。站在新起点上,青海院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彰显央企的责任与担当,以更高远的视野、更坚定的决心、更扎实的行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书写好新时代中国电建的“高原故事”!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